IB-CAS  >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温带荒漠草原―大气间的通量交换及其控制机制
其他题名Flux exchange between Inner Mongolia temperate desert steppe and atmosphere and its controls
阳伏林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周广胜
201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关键词温带荒漠草原 地表反射率 能量平衡 蒸发散 碳交换 涡度相关 数值模拟
摘要评价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循环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需要深入地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大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特征及其控制机理。草原占全球自然植被面积的32%,对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过程有重要贡献。本研究以内蒙古温带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涡度相关技术,结合气象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观测,分析了温带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大气间能量、水和碳通量交换动态特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 地表反射率日变化受太阳高度角影响,具有日出日落附近高,中午前后平稳,整体呈U形的特征。生长季地表反射率在0.20∼0.34之间变化,平均为0.25;5月较高,6月下降,7∼9月相对稳定,10月增大。地表反射率季节动态与冠层叶片的物候变化有关,同时也受到降水过程的扰动。地表反射率与环境因子(晴天资料)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SWC)和叶面积指数(LAI)是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关键因子。据此,建立了反映环境因子(SWC)和生物因子(LAI)共同作用的地表反射率模型,模型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 能量平衡各分量(净辐射,Rn;感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呈单峰型日动态,白天大部分时间H/Rn > G/Rn > LE/Rn;夜间G/Rn占主导;全天LE/Rn相对较小,即使在植物生长盛期也一样。较低的LE/Rn可能与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及植被分布稀少有关。全年H是Rn的主要能量支出项(58%);LE其次(26%),年蒸散量(190.3 mm)大于年降水量(136.3 mm),与多年平均降水量(PPT)接近(183.9 mm);G所占比例较小(1%),全年基本保持平衡。然而G具有白天吸收能量,夜间释放能量;夏季储存能量,冬季释放能量的特点,在能量平衡中存在类似“能量缓存”的作用,不能被忽略。降水过程显著影响内蒙古温带荒漠草原水热交换。降水后较降水前LE峰值明显增大,而H峰值降低。生长季潜热分配(LE/Rn)主要受到SWC、饱和水汽压差(VPD)及LAI共同影响。LE/Rn随SWC增大呈增加趋势,LE/Rn随VPD增大而降低,LE/Rn随LAI增大呈二次曲线变化。其中,LAI为0.2 m2 m-2是一个阈值。当LAI < 0.2 m2 m-2,SWC是LE/Rn主要驱动因子;当LAI > 0.2 m2 m-2,SWC和LAI共同驱动LE/Rn。应用退耦因子(Ω)对荒漠草原与大气间的水汽交换耦合状况分析表明,与其他草原类型相比,本研究区的Ω相对较低(生长季平均0.15)。生长盛期Ω相对较高,Rn是LE的主导因子;而生长前期和后期Ω相对较低,VPD是LE的主要控制因子。 (3) 2008年荒漠草原不同生长阶段,LE均呈现相似的单峰型日动态,LE峰值出现在正午前后。整个生长季,日中的感热通量大于潜热通量。蒸发散(ET)季节变化明显,主要与SWC和LAI的变化有关。温带荒漠草原最大的日蒸散率为3.8 mm day-1。生长季累计ET为150.9 mm,超过PPT(133.0 mm)13.4%。温带荒漠草原生长季作物系数(Kc,为涡度相关系统测得的ET和Penman-Monteith计算的参考蒸发散(ETo)的比值)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Kc平均值为0.17,明显低于其他草原生态系统的报道,表明荒漠草原受水分亏缺影响严重,SWC是ET的主要环境控制因子。K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Rn、SWC和空气相对湿度(RH)是Kc的主要影响因子。Kc随着Rn、SWC的增大均呈线性增加趋势,而随着RH的增大呈指数增加趋势。据此,构建了由Rn、SWC和RH共同驱动的Kc模型。应用此Kc模型以及Penman-Monteith参考蒸发散模型,构建了温带荒漠草原ET估算模型。采用2009年生长季资料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表明,ET模型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4) 温带荒漠草原半小时尺度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0.14 mg CO2 m-2 s-1 和0.04 mg CO2 m-2 s-1;最大的日NEE仅有-6.0 g CO2 m-2 day-1(NEE负值表示生态系统为碳吸收)。2008年全年的碳收支为-7.2 g C m-2,表明温带荒漠草原在观测年为弱的碳汇年。生长季NEE的光响应参数较低,表观初始光能利用效率(α)和最大生态系统碳交换(NEEsat)分别为-0.004 μmol CO2 μmol-1 photons和-2.5 μmol CO2 m-2 s-1。α和NEEsat随着SWC、气温(Ta)、VPD以及植被冠层发展而变化。分段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最适日间NEE的SWC、Ta和VPD值分别为12.6%、24.3 °C和1.7 kPa;最适夜间NEE(生态系统呼吸,Reco)的SWC值为15%。Reco的表观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在不同生长阶段存在变异,整个生长季Q10为1.6。Q10显著受SWC的控制,当5% < SWC ≤ 10%时,Q10为1.7;当SWC ≤ 5%、SWC > 10%时,Q10为1.4。生长季内,NEE季节波动与LAI变化密切相关,LAI对日NEE变异的解释率为43%。
页数97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1921
专题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阳伏林. 内蒙古温带荒漠草原―大气间的通量交换及其控制机制[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11.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2011079.pdf(1742KB)学位论文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阳伏林]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阳伏林]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阳伏林]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2011079.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