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Institute Of Botany,CAS
| 紫薇种质资源的研究 | |
| 施修杰 | |
| 学位类型 | 硕士 |
| 导师 | 张治明 |
| 1996 | |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学位专业 | 植物学 |
| 关键词 | 紫薇属 种质资源 RAPD技术 聚类分析 |
| 摘要 | 本文回顾了紫薇在国内外的栽培历史。在中国,紫薇的栽培虽历史悠久,但种质资源缺少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技术和方法,探索紫薇种间及品种间的演化关系,并为今后开展种质鉴定、 品种分类以及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以期达到紫薇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主要的结果及结论: 1.认为紫薇栽培的历史是紫薇不同种质进行组合和渗透的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种演化的历史。并提出除了抗病、矮型紫薇的育种外,还要重视重瓣紫薇的育种。 2.通过对紫薇的形态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到了评价紫薇种质资源的标准,进而提出栽培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标准, 即将其性状分为种源性状和观赏性状,这种对观赏植物性状的分解反映了栽培植物不同于野生植物的特点。同时,对其形态学性状进行主分量分析表明,花色与其它营养器官性状相关性不大,很难从其营养器官性状推测花的颜色。 3.通过对紫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建立了紫薇的DNA提取流程及RAPD扩增体系,利用RAPD标记可以进行紫薇种质的鉴定及探求不同种质间的关系。 4.综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结论,建立了紫薇种质资源的划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种质资源圃及紫薇种质资源数据库。 |
| 页数 | 44 |
| 语种 | 中文 |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3838 |
| 专题 | 中科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施修杰. 紫薇种质资源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96. |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 199604.pdf(3454KB) | 学位论文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请求全文 | ||
| 个性服务 |
| 推荐该条目 |
| 保存到收藏夹 |
| 查看访问统计 |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 谷歌学术 |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施修杰]的文章 |
| 百度学术 |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施修杰]的文章 |
| 必应学术 |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施修杰]的文章 |
| 相关权益政策 |
| 暂无数据 |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