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Institute Of Botany,CAS
中国岩蕨植物细胞学和比较形态解剖学研究 | |
马义伦 | |
学位类型 | 硕士 |
导师 | 王伏雄 |
1983 |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学位专业 | 植物学 |
摘要 | 引言概述了岩蕨类植物自林奈以来的研究简史,承认岩蕨科是一个独立的科。 报道了国产岩蕨类植物9种两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其中深波岩蕨n=41、心岩蕨n=e80、密毛岩蕨n=82、毛盖岩蕨n=164、蜘蛛岩蕨n=164、膀胱蕨n=66和滇蕨n=74是第一次报道。岩蕨属染色体基数为4 1,有的种非整倍体缩减至39或3 8;膀胱蕨属x=3 3和滇蕨属x=74。四倍体或八倍体水平的多倍体共有13个种。 描述了原叶体的发育方式,成熟配子体的特征以及成熟孢子体的解剖结构和形态特征。讨论科以下水平的系统演化和种间亲缘关系,基本采用Wagnor(1961)的数值法,选取了11个易观察的,有变化又相对稳定的性状,在等距直线图上划出了岩蕨科的系统演化模型。 本文将岩蕨属分为岩蕨亚属和头状毛岩蕨亚属。岩蕨亚属分三个组按原始到进化排列:毛盖岩蕨组、岩蕨组和耳羽岩蕨组。毛盖岩蕨组的甘南岩蕨是本科最为原始的种,根据现有染色体数目资科和解剖学资料分析,岩蕨科植物可能起源于里白科植物祖先,演化成现代岩蕨属和膀胱蕨属两大分支。 着重描述并分析了未报道过或概念含混的问题例如:不同类型的叶轴解剖结构在个体发育上的差异,维管系统的类型;叶柄关节的解剖和不同类型以及毛状体的类型等。讨论了多倍体方式进化与种系发生问题,滇蕨、高山岩蕨、心岩蕨和蜘蛛岩蕨可能是异源多倍体,它们可能的形成途径。 |
页数 | 98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2052 |
专题 | 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马义伦. 中国岩蕨植物细胞学和比较形态解剖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3.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198301.pdf(12143KB) | 学位论文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请求全文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马义伦]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马义伦]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马义伦]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