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CAS  >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封邱县低产土壤上小麦黄叶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其他题名THE OCCURENCE AND CONTROL OF WHEAT CHLOROSIS ON LOW-PRODUCTION SOILS IN FENGQIU COUNTY, HENAN PROVINCE
高继明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侯学煜
198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学位专业植物学
摘要河南省封邱县位于黄河下游的大冲积扇平原上。小麦是本县主要作物。本文主要根据野外调查结果讨论了小麦生理性黄叶病和土壤性质的关系。低产土壤包括盐土、碱土、风沙土及低肥力的两合土等。 主要论点及结论如下: l、调查了各种土壤上的小麦黄叶病。这种生理上的黄叶病导因于土壤的不良性质。次生盐渍化旱地上的小麦黄叶病是由于土壤中高量的可溶性盐分不但提高了土壤溶液的渗透势,而且损坏了根系的吸收功能,使得其得不到大量营养元素的补充而引起。次生盐渍化水浇地上的小麦黄叶病的原因是和土壤的水盐动态有关,田间高持水量和盐分使小麦根系黑,田间土体构型改变了盐分在土壤中的再分配。县西牛皮碱地区小麦黄叶病的原因是土壤结构、土壤高PH值。土壤结构呈层片状使小麦根系难以深扎、水稳性差,土壤高PH值损害作物的组织和吸收功能。 2、由于土壤的盐渍化,次生盐渍化的发生,由于土壤的水盐动态关系,土壤的微生物性质、土体构型及微地形差异都发生程度不同的黄叶病。本文还从大环境角度分析了次生盐渍化发生的原因是背河洼地边缘种稻引起地下水位抬高,从而导致大范围小麦生态环境条件恶化。 3、由于沙土、低肥力两合土的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使小麦在主要发育期(拔节)产生生理性的黄叶病。 4、本文根据作者自己的调查结果认为,地下水在盐渍化作用中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土壤质地、微地形、土体构型、植被和降水蒸发比是重要因素;认为认为不同的土体构型中浅位粘层返盐效果最显著;认为盐渍土壤温度低是小麦黄叶病的重要原因。
页数47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2060
专题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高继明. 河南省封邱县低产土壤上小麦黄叶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198503.pdf(4344KB)学位论文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高继明]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高继明]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高继明]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198503.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