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Institute Of Botany,CAS
| 放牧对内蒙古冷蒿小禾草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
| 其他题名 | The Effect of Grazing on Plant Community of Artemisia frigida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
| 韩苑鸿 | |
| 学位类型 | 硕士 |
| 导师 | 李永宏 ; 陈佐忠 |
| 1999 | |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学位专业 | 植物生态学 |
| 关键词 | 草原放牧系统 放牧率和放牧方式 植物生产力 植物组成 |
| 摘要 | 了解天然草原放牧生态系统中,不同管理措施对草-畜系统的影响及系统中草-畜互作方式,是实现草原生态系统持续管理的基础。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我们建立了24hm2围栏放牧实验样地。本文通过对试验样地5个放牧率(1.33,2.67,4.00,5.33和6.67羊/hm2)和两种放牧方式下(连续放牧与轮牧)一年排除放牧后植被变化的研究,试图揭示8年的放牧对草地群落的作用结果,探寻放牧率与植物群落生产力、种类组成和演替方向的关系,以求为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佐证。 研究发现:①不同的放牧率下8年的放牧使地上生物量出现显著差异,中度放牧(SR3)下的草原群落达到了最大地上生物量,在较轻的放牧率(SR1,SR2)下有超补偿生长出现,地下生物量随着放牧率的升高而下降。②放牧使群落植物组成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放牧率的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向星毛委陵菜退化草原演替的趋势,无牧的群落表现出恢复演替的趋势。③在轻牧(SR1)处理下植物群落达到了最高的多样性,在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不能发现较具规律性的关系。④轮牧群落的生产力潜力显著高于连续放牧,连续放牧方式造成植物斑块状分布,降低了草场的利用效率。⑤放牧造成了草原植物生态位分化。 |
| 页数 | 50 |
| 语种 | 中文 |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3928 |
| 专题 |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韩苑鸿. 放牧对内蒙古冷蒿小禾草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99. |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 199902.pdf(3673KB) | 学位论文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请求全文 | ||
| 个性服务 |
| 推荐该条目 |
| 保存到收藏夹 |
| 查看访问统计 |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 谷歌学术 |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韩苑鸿]的文章 |
| 百度学术 |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韩苑鸿]的文章 |
| 必应学术 |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韩苑鸿]的文章 |
| 相关权益政策 |
| 暂无数据 |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