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Institute Of Botany,CAS
|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松科球果的解剖学研究 | |
| 尚华 | |
| 学位类型 | 博士 |
| 导师 | 李承森 ; 崔金钟 |
| 2000 | |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学位专业 | 植物学 |
| 关键词 | 早白垩世 辽宁 松科 松型球果属 球果 解剖结构 |
| 摘要 | 早白垩世到早第三纪这段时期是松科早期起源和其后进行分支演化的关键时期。球果因为是重要的雌性生殖器官,而在松科演化问题上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对早白垩世到早第三纪这段时间所发现的松科球果的研究经因一个半世纪的逐渐演变,现在划分为三个属:松属(Pinus),假南洋杉型属(Pseudoaraucaria),和松型球果属(Pityostrobus)。本文对采自辽宁义县早白垩世沙海组火山灰形成的凝灰质砂砾岩层中的一批硅化松科球果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将它们划分到松型球果属Pityostrobus中,并在此属下另立了4个新种:Pityostrobus hsuii, P. liaoningensis, P. yixianensis, P. borealis,以及五个暂时不能确切定种的类型。这些种以及类型根据鳞片基部树脂道的分布方式,划分为两类:一类包括Pityostrobus hsuii, P. liaoningensis,为在鳞片基部树脂道分布在鳞片迹的远轴面类型,它俩之间的区别主要在苞鳞复合体基部鳞片迹的形状上的显著差异,以及鳞片中上部树脂道的分布方式上的不同;另一类包括P. yixianensis以及与其相类似的四个类型和P. borealis以及一个与其相类似的类型,两个种在鳞片基部,树脂道分布在鳞片迹近轴面和远轴面,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苞鳞复合体基部远轴面树脂道分布方式的不同而划分。通过与那些已发现的出产于欧洲和北美洲的种类进行对比,发现这批标本的结构性状上所体现出的多样性与欧美的标本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在早白垩世,东亚为松科早期起源演化的一个重要中心。 |
| 页数 | 62 |
| 语种 | 中文 |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3994 |
| 专题 |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尚华.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松科球果的解剖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0. |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 200024.pdf(16710KB) | 学位论文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请求全文 | ||
| 个性服务 |
| 推荐该条目 |
| 保存到收藏夹 |
| 查看访问统计 |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 谷歌学术 |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尚华]的文章 |
| 百度学术 |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尚华]的文章 |
| 必应学术 |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尚华]的文章 |
| 相关权益政策 |
| 暂无数据 |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