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CAS  >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葛属(豆科)的分类学修订
其他题名Taxonomic Revision of Pueraria DC. (Leguminosae)
乐志芳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朱相云
2008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学位专业植物学
关键词葛属 豆科 形态学 叶表皮 种皮 地理分布 分类修订
摘要本论文对葛属(Pueraria DC.)进行了形态学、解剖学及植物地理学研究,重点分析了小叶、托叶、花序及花的形态变异规律。首次发现葛属生长习性和种皮纹饰特征在组的划分上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支持前人运用托叶着生方式、花序类型及每节簇生花的数目等特征划分组的观点。首次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葛属植物14种1变种叶表皮性状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观察,发现葛属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的式样以及气孔大小有一定分类学意义,为葛属的分类修订提供了新资料。首次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了葛属10种1变种和2个外类群广西土黄芪Nogra guangxiensis C. F. Wei和琼豆Teyleria koordersii (Backer ex Koord.-Schum.) Backer的种皮纹饰特征,发现葛属的种皮纹饰有网纹型、断棱型、复网纹型和锐棱型等4种类型,他们与托叶的着生方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托叶背着的类群为网纹型,其中采自中国和越南不同居群的山野葛Pueraria montana (Lour.) Merr.种皮次级纹饰有差别,这显示山野葛分化比较活跃。托叶基着的三裂叶野葛P. phaseoloides (Roxb.) Benth.、大花三裂叶野葛P. phaseoloides (Roxb.) Benth. var. javanica (Benth.) Baker、苦葛P. peduncularis (Graham ex Benth.) Benth.以及云南野葛P. yunnanensis Franch.的种皮纹饰为断棱形,小花野葛P. stricta Kurz种皮纹饰为复网纹型,喜玛拉雅葛藤P. wallichii DC.种皮纹饰为锐棱型。依据种皮纹饰推断,喜玛拉雅葛藤最原始,黄毛葛藤P. calycina Franch.最进化,与形态学特征演化方向相吻合。广西土黄芪种皮纹饰为网纹型,琼豆种皮纹饰为复网纹型,表明它们与葛属亲缘关系较近。这与形态学和分子证据相吻合。本文首次运用广义线形模型(GL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葛属现有地理分布、潜在分布及50年后潜在分布进行了分析。所预测的潜在分布范围与观察到的地理分布范围一致,说明对特化的气候忍耐性是限制葛属物种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降水和海拔高度对葛属地理分布限制作用比较大。未来潜在分布预测显示葛属有向南、北扩散的趋势。 作者在研究了四千余份腊叶标本及野外形态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叶表皮及种皮纹饰资料,确认葛属分为3组,共19种3变种。其中,对Sect. Breviramulae Maesen ex Z. F. Le & X. Y. Zhu进行了合格发表,运用形态学、解剖学及种皮纹饰资料恢复了云南野葛种的地位,并为其指定了后选模式,P. pulcherrima (Koord.-Schum.) Merr. ex Koord.-Schum.正确的学名为P. sericans Schum.,对4个名称进行了归并。本文还给出了组和种的检索表、葛属各个种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图及模式标本照片。
页数117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4410
专题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乐志芳. 葛属(豆科)的分类学修订[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8.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2008013.pdf(15726KB)学位论文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乐志芳]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乐志芳]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乐志芳]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2008013.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